尉缭这个名字我们可以说非常熟悉了。据说有此姓名的人在历史上有两位。一人为魏惠王时期的隐士,另外一人是嬴政的国尉缭。下面我们说的是秦王嬴政时期的国尉缭。因为秦王任命其为国尉一职,其名为尉缭,尉为官职,缭为名。我们在《史记》上知道,尉缭是魏国大梁人,来到当时的秦国,对秦王分析道,别看现在秦国很强,在七个强国之间国力毫无疑问占据第一。但是如果六国突然联合起来,出其不意来进攻秦国,那秦国就岌岌可危了,甚至可能被消灭。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,像晋国的智伯被韩赵魏联合消灭;夫差被勾践迷惑放松警惕而最终被灭,同样燕国曾以乐毅为将军联合诸国,把齐湣王给灭了,齐国也差点被灭。所以我希望秦王以财物贿赂各国大臣,扰乱他们的谋略。这样我们只需要三十万金就能灭了六国。
只两句话,就让秦王佩服得五体投地。当读了尉缭的计策之后,你又有什么感受呢?如果站在秦王的角度,肯定是喜不自胜,不用大军出动,只用三十万金就能实现自己的霸业。可以说是极其划算的买卖。站在中间者的角度,相当为六国所失望,已经风风火火存在几百年的国家,没想到区区三十万金就能让他们消失,几百年的家业化为乌有,着实失望又可惜。考虑到黎民百姓,又希望尽早实现全国统一,那样大家就不需要整天担忧战争,担忧自己的性命,从而过上安稳的生活。若站在六国百姓的角度上,国家腐朽到这般田地,自己的国家还有没有希望。而成为秦王的百姓,我们的生活能过得怎么样。是否连现在的生活都不如。六国百姓有一种宁可自己骂国家千百遍,不让外人骂一句的心理。
展开剩余65%秦王这个人只要有人能提出对自己统一全国有利的意见,他会不惜一切善待此人。对进献良策的尉缭,他就是这样做的。《史记》记载秦王不仅听从了尉缭的计策,见到尉缭还实行朋友间互等之礼,这在当时是让别人无法接受的。一国之君王对待当时尉缭(布衣)以兄弟相称,可谓是做的太出格了。不仅如此,甚至衣服和饮食都和尉缭一样,这就做得更过分,做了到礼贤下士的极点。可以这样说,秦王此时的行为和当年勾践给吴王夫差尝屎是一样一样的。至少那时越王(虽为俘虏但依然是贵族身份)和吴王两人还是同一级别,这时的秦王与尉缭简直不在一个阶级上。
此时的尉缭一定想到了当年越王勾践的嘴脸,而秦王就是勾践的翻版。范蠡曾描述勾践的相貌特征是“长颈鸟喙”,脖子细长……尉缭描述秦王的面貌:秦王为人,蜂准长目,挚鸟膺,豺声。他认为这种人少恩而虎狼心,不得志的时候对人低三下四,而如果得志了,那都能吃人。尉缭还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平民,秦王居然对自己这样低三下四,将来如果得志于天下,那天下之人都将成为其俘虏。所以坚决不能与这样的人打交道,此时的尉缭和当年的范蠡有同一个想法,那就是离开。但范蠡走了,而尉缭的一举一动都在秦王的掌控之中。自己想走,秦王怎能放走这样一位奇才,如果被别的国家重用,那自己统一天下的道路将不会那么顺利。
秦王此时有三个选择,最好的就是能尽用尉缭之才,这样秦国在统一的道路上会事半功倍,但这还需要尉缭配合。其次就是把尉缭困在秦国,即使尉缭不能为自己所用,也不会让其成为自己的绊脚石,被别国所用。最后,就是斩杀尉缭,自己用不成,也不能让别人用。但这样将被天下所不齿,那么有才之士也将不会来秦国,为自己献计献策。(秦国的几次雄起、变革都是依靠外国之人,百里奚、商鞅等人)
最终,秦王选择哪条呢?秦王本想选择最好的,但尉缭看透了秦王嘴脸,下定决心再不为秦王献出一计一策。后面,秦王只能把尉缭困在秦国,而尉缭也不为秦国献一计一策。从此,尉缭就像在秦国消失了一样,再无音讯。这就像三国的徐庶,虽在曹营却不为曹操献出一计一策。
下面将讲到,嬴政明明是秦始皇帝,为何司马迁要称其为秦始皇。这里面又有哪些历史知识。
发布于:天津市下一篇:没有了